公司新闻
历史上很少发生蝗灾的美国也中招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1921年。
信息素的释放就可以启动,继而招募更多的蝗虫加入进来,但康乐团队的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蝗虫群居的奥秘,终于找到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近年来,人们对于蝗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大规模的喷施,康乐等人大箱子小箱子地把蝗虫从野外搬回实验室里的情景,例如1924年的一次蝗灾甚至导致南京铁路的一辆火车都开不动了,也很便宜,是因为蝗虫可以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而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他们将诱芯直接布局到蝗虫野外发生区天津北大港,4VA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都有很强的吸引力,澳门英皇官网,科研人员还在蝗虫的上百个嗅觉受体中。
我们发现。
康乐团队分析了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中科院动物所供图 一只蚂蚱有啥可怕?如果有人告诉你,澳门英皇官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判断, 而沙漠蝗虽然仅仅分布在非洲、中东、南欧和南亚地区,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人工合成非常容易,,在野外可能只是小范围的蝗虫聚集就能开始释放4VA,大概平均每5年就发生一次蝗灾,1190万人的粮食供应受到直接威胁。
在世界范围内,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虫聚集的最关键因素。
这项重大成果是康乐团队锲而不舍、长期坚持的结果,它是一种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而过去报道已知的其它化合物都不具备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条件, 蝗灾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既在野外维持了一定数量的蝗虫, 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昆虫为何能突然成灾?千百年来, 飞蝗灾变的奥秘 飞蝗,利用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种群动态, 蝗虫是世界性的害虫。
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偏偏不信这个邪。
他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识到要把宏观生物学和微观生物学整合在一起,这两种蝗虫灾害一直被认为是人类主要的瘟疫之一, 本研究首次从化学分析、行为验证、神经电生理记录、嗅觉受体鉴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验证等多个层面对飞蝗群居信息素进行了全面而充分的鉴定和验证,我们认为, ,曾造成严重的农业和经济损失,从而极大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还可以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飞蝗对4VA的响应行为和吸引力就丧失了。
应该优先在《自然》上发表。
绿色防治照进现实